第761章 李白想当宰相的官梦
下英才,纵论古今,挥洒文墨,诗酒唱和,谈玄论道……似乎……似乎也并非全然无趣?
至少,那仍是属于他的世界,一个相对自由、可以施展才华的世界,远胜于被彻底遗忘在某个角落。
而且,统领禁卫,或许……或许也能在关键时刻……
心中百转千回,激烈的天人交战在瞬间完成。
所有的锋芒、所有的失落、所有的不甘,最终都被一股巨大的、无可奈何的力量强行压下,沉入心底最深处。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殿内那混合着墨香、酒气和权力气息的空气都吸入肺腑。
然后,他缓缓地、极其郑重地躬下身去,腰弯得几乎成了直角,白色的袍袖垂落地面。
再抬头时,脸上已勉强挤出一丝符合礼仪的恭敬,只是那声音,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丝难以掩饰的干涩、沙哑,以及沉重的妥协: “臣……李白,”
他顿了顿,仿佛这个名字有千斤重,“谢陛下隆恩!陛下知遇之恩,臣……铭感五内!定当竭尽所能,鞠躬尽瘁,不负陛下所托!”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石磨中艰难碾出。
裴徽的嘴角,在那瞬间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如同平静湖面掠过一丝微风,随即恢复如常,快得让人以为是烛光的错觉。
这个结果,正在他意料之中。
将李白这位名满天下的“诗仙”安置在弘文馆,既能借其盖世文名和领袖群伦的影响力,为新朝“文治”增添无上光彩,树立崇文重教的形象,又能巧妙地将他安置在一个相对清贵却远离核心权力圈的“文化高地”,避免其狂放不羁、口无遮拦的性格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上惹出不可收拾的祸端,甚至卷入太子旧臣或其他新兴势力那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之中。
这是对李白性命的保护,是对他诗才的尊重,更是对新朝权力结构稳定性的审慎考量。至于侍卫统领之职?
一则确实欣赏其胆气,二则也是一种更近距离的“看顾”,三则……以虚衔掌实务,亦可分某些人的权柄。
狂放的诗人,还是留在诗酒文章、仗剑长歌的世界里比较好。
权力的棋局,容不下真正的仙人。
……
李白谢恩退下后,那股混合着清冽酒香与浓郁新墨的味道,似乎还在殿内萦绕不去,成为方才那场无声交锋的余韵。
袁思艺喊来一名小太监,捧着那卷《新皇登基万寿无疆颂》,轻手轻脚地走向偏殿的文库,动作小心翼翼,仿佛捧着什么易碎的珍宝,又或是某种不祥的预兆。
裴徽的目光并未立刻收回,他望着李白那即使极力掩饰也透出几分落寞僵硬的白色背影消失在殿门外的暮色中,深邃的眼眸里闪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捉摸的情绪,似是感慨,又似是一切尽在掌握的平静他指尖再次无意识地敲击了一下桌面。
侍立一旁的袁思艺,自始至终眼观鼻、鼻观心,大气不敢出。
直到殿内只剩下裴徽一人,他才微微松了口气,后背的冷汗已浸湿了内衫。
他悄悄抬眼,瞥了一眼御案裴徽那沉静的侧影,心中对这位未来天子的敬畏又深了一层。
殿外,渐起的夜风穿过回廊,发出呜呜的轻响,恍惚间,竟似有长剑在鞘中不甘的低鸣,随风飘散。
裴徽的目光落在案头另一份关于设立弘文馆的详细章程上,指尖划过“大学士”三个字。
他心中已有初步的人选名单,除了李白,还需哪些真正务实、能掌控局面的老成学者?
李白的角色,是旗帜,是象征,但绝非真正的掌舵人。
这其中的平衡与制衡,才是他真正要下的棋。
而“侍卫统领”一职,宫禁的钥匙交予诗仙,当真万无一失?还是另有一番深意?
那柄悬在李白腰间的剑,未来会指向何方?这些疑问,如同殿内摇曳的烛火,在夜色中明明灭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