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玄奘法师

msp;朕的大唐,就该是这般气吞万里,威甲四海!

  李世民的目光投向天幕,心中暗自立誓,待扫平那清妖,荡尽倭寇之后,朕定要比原来做得更好!定要比天幕中所见的更快,将整个西域诸国,尽数归入大唐版图,开创一个远比后世所记载,更加辉煌的贞观盛世!

  而与此同时,玄奘法师在听着这番话,脸上也露出一抹的微笑。

  是啊,当年他自天竺归来,再次踏上西域的土地时,看到那些曾经途经的地方,纷纷插上了大唐的旗帜,心中亦是惊讶了许久,但随之而来便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心安之感,那是一种,还未踏入长安,便已然回家的感觉。

  “到了天竺后,玄奘法师依旧发挥了‘小镇做题家’的天赋,在天竺不但将大乘、小乘、婆罗门等各派佛法学了个通透。”

  “后来,天竺的戒日王在曲女城为他举办了一场无遮大会,邀请了天竺各门各派的七千名僧人。玄奘法师作为论主,宣讲他所撰写的《制恶见论》。各派僧人可以随意与玄奘法师进行辩论,若是玄奘法师被驳倒,他便要被割下头颅,以死谢罪。”

  “然而,这场法会,一连开了十八天,那七千名僧人里,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将玄奘法师驳倒。自此,玄奘法师名声大振,威震天竺。”

  此言一出,天幕下的人们无不倒吸一口凉气,既为玄奘法师的渊博学识感到震惊,也为那场法会的凶险而心惊肉跳。

  [这……这哪里是辩论佛法,这分明就是以命相搏啊!]

  [玄奘法师当真是艺高人胆大!这若是学问稍有不精,岂不是要身首异处!]

  [十八日,七千人,无人能敌!此等才学,当真非凡!]

  李今越继续说道:“不止如此,玄奘法师不光是佛学大师,更是一位语言天才,他精通梵语,是我们国家佛教历史上,最杰出的四大译经家之一。”

  “公元645年,玄奘法师结束了他在天竺十余年的求法生活,启程归国。这一次,他带回来的,可不仅仅是浩如烟海的梵文经卷、佛陀舍利与金身佛像,他还带回了天竺诸国国王对大唐的尊崇。可以说,此时归来的玄奘法师,早已不单单是一位高僧,更是一位杰出的外交使节。因此,他还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盛大礼遇。”

  天幕下,无数百姓再次为之动容。

  他们无法想象,一个当初孤身一人,偷渡出关的僧人,是如何凭借一己之力,在异国他乡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并为自己的国家带回如此巨大的荣耀。

  这已经不仅仅是向佛之心的坚定了,这更是玄奘法师本人无与伦比的智慧、毅力与人格魅力的体现!

  “玄奘法师回到长安之后,先是在弘福寺翻译佛经。三年后,这座大慈恩寺建成,他便移居此地,继续他那皓首穷经的翻译事业。”

  “在回到大唐后的十九年间,玄奘法师一共翻译了佛学经典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所提出的‘五不翻’原则,更是对后世,乃至我们现代的外语翻译专业,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玄奘法师翻译的经文,数量之庞大,质量之精良,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天幕下,一直静静聆听的玄奘法师,在听到后人对他如此之高的评价时,那和蔼的眼眸中,泛起了前所未有的光亮。原来自己穷尽一生所为之事,除了这些经卷,竟还能为千年之后的世界,留下些许微不足道的东西。

  如此,便足够了,便知足了。

  此刻就连一旁的小嬴政,在听完了玄奘法师的生平事迹后,那张沉静的小脸上也流露出一丝欣赏,难得的开口说道:“此人能有如此心性、意志与智慧,想必他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从事何种事业,都会有一番成就。”

  说着,三人也起身走到了玄奘法师的雕像近前。李今越和林幼微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双手合十,对着那尊高大的雕像,恭敬地鞠了一躬。

  而小嬴政只是静静地站着,他仰头望着那张坚毅而慈悲的面容,并未如她们一般行礼,只是微微颔首,以示尊重。

  他知道,那位法师,看得见。

  天幕之下,玄奘法师自然是看到也听到了,他听到了那位千古一帝对自己中肯的评价,更看到了两位后世小姑娘对自己的尊重。

  他虽非始皇帝的臣民,但能得到这位奠定了华夏大一统的帝王的认可,他的心中还是高兴的。

  当他看到光幕中,那小小的身影以颔首致意,看到那两个后世姑娘对自己的雕像躬身行礼时,这位一生历经风浪,见惯荣辱的得道高僧,眼中竟也泛起了些许湿润的泪光。他缓缓从蒲团上站起身,整了整身上的袈裟,然后双手合十,对着光幕的方向,郑重地回了一礼。

  “阿弥陀佛,”他声音平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动:“始皇与两位小施主,过誉了。”

  他心中感慨万千。

  想自己一介凡僧,竟能在青史留名,受后世万代敬仰,竟还意外得了始皇一句“无论何事,皆有成就”的赞语。最主要的还是名垂青史了。

  此生所求,此生所为,已然无憾。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